新闻中心

2019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研修班招生简章

作者:   来源:   时间:2019-06-10

北大培训20190666号

一、主办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科植根于北大丰厚的学科沃土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植根于北大丰厚的学科沃土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在全国艺术教育探索和艺术理论研究中都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二十年来年来,艺术学院逐步确立了以史论为主,兼顾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多个学科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办学理念,以期培养善于在具有想象力、创意力、创新性的艺术相关工作中引领艺术前沿与人类未来的“有思想的艺术人”——即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创意编剧、文化艺术管理专家。教育部2012年、201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学院培养的千余名精英人才活跃在主流艺术创作、传播、管理、产业等领域,北京大学独特的学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人才培养土壤。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10月,是以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文化产业研究与教学的机构之一,2002年7月成为北京大学与文化部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多年来,研究院紧密跟随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积极在文化产业领域促进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项目推动,在国内外文化产业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教育,开始自2000年,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强力支持,先后开设了本科、硕士、博士及继续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先后与北京、山东、湖南、新疆、浙江等省市开展了多期文化产业的管理干部培训班,培养各类管理干部和企事业经营人员3500余人,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主流文化和旅游产业等领域,逐渐形成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的品牌。

 

二、项目简介

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从量向质转变的一个缩影。文旅融合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期,通过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旅游业如何真正告别传统的“门票经济”、实现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意开发,如何实施“文化+”、“创意+”、“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升的重要命题。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催生了人们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挖掘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创新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表现手段、发展社会消费的核心产业链,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最大程度上消减新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其中,新征程中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是全面整合各类文化艺术资源、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后的创新性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正因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

本项目课程融汇北京大学二十年文化产业研究的探索和积淀,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学科交融环境,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需要,旨在培养具备较高艺术审美、创意赋能、文化经营、艺术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对象

民营文化企业、文旅企业、投资机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CEO、总裁、总经理及其它高层管理人士。

不招收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国家公职人员参加或旁听。

学员报名成功后,双方签订《北京大学社会招生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协议书》。

 

四、核心课程

课程模块分别针对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四种能力:审美能力、创意能力、经营能力、营销能力展开教学,并结合实践项目考察与策划,培养学员的整体能力。

 

模块1:艺术审美与文化创新

文化艺术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没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基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消费文化剧烈冲击着传统价值体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已经失去了关注,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力量。本模块旨在梳理艺术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掘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宝贵文化价值,为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提供不竭的精神源动力。

  • △中国传统艺术核心价值的产业转换
  • 中国传统美学的活化与当代应用
  • 中国绘画精神与现代城市的审美诉求
  • 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学与启示
  • 西方公共艺术介入与城市更新

 

模块2:创意赋能与文化价值提升

创意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尽管文化艺术由于其历史环境和时代观念存在着与当代社会的观念偏差,但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就能够让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宝贵精神价值焕发新生。本模块旨在介绍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意开发的途径方法,展现出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 创意旅游:文旅融合的协同共生
  • 乡村振兴:文化创新与创意营造
  • 公共空间:创意空间的场景驱动
  • 故事驱动:文化原型与生命体验价值的提升
  • 艺术介入:艺术创意与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 文化IP:文化资源开发的转化模式

 

模块3: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商业创新

产业化的运作为创意转化的持续生发提供必要保证,只有将原本偶然的文化创意进行合理引导和系统培育,才能使得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支柱型产业。文化经营,就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出发,将全新的产业形态加以规范化,从而推动其实现更好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本模块旨在介绍文旅产业企业化运营的方法途径,催化文化价值资源的创意开发,从而极大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消费者的旺盛需求。

  • 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
  • 文旅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 文旅融合与科技创新
  • 文旅企业的管理哲学与战略决策
  • 文旅企业的投资模式与融资路径
  • 文旅融合经典案例推演与分析

 

模块4:互联网+文化符号的品牌传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产业的新挑战,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从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视听内容中脱颖而出获得关注,已经成为关乎行业存亡的重要命题,对于十分看重品牌打造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本模块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品牌营销的新形势与新方法,提供品牌传播的新思路,为优质文化产品走入消费者生活提供必要支持。

  • 互联网时代文旅品牌的建设与传播
  • 梅卡夫定律下文创企业的营运策略分析
  • 文化资源的“轴承整合”与网络化布局
  • 互联网创意营销案例分析

 

模块5:文旅研学与项目策划

文化产业的发展瞬息万变,每一个文化企业都时刻面临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存活的企业品牌,都有其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本模块旨在调研学习当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的优秀典范、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在实地考察中加深对于理论的认识与运用,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实务奠定坚实基础。

  • 文旅项目的创意策划与运营
  • 探寻艺术——敦煌莫高窟
  • 创意开发——故宫博物院
  • 文旅融合——浙江乌镇、安徽黄山

 

六、部分师资

彭 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向 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李 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丁 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 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白 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许晓峰  北大青鸟音乐集团总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邓丽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李天铎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讲座教授

陆定邦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

 

七、研修安排

  2019年9月20日-2020年8月31日,每月集中一个周五、六、日上课3天,共30天,240学时。

 

八、报名流程

提交报名材料 → 资格审核 → 发入学通知书 → 交纳学费 → 报到入学

报名时间:请欲报名的学员在规定时间内,来我教学教务中心办理报名手续,额满即止。

报名申请:符合条件者可来教学中心招生办领取并填写《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研修班》报名表(点击下载及相关资料(① 报名表;② 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③ 最高学历证明复印件1份;④ 《工作证明》(证明职位及工作年限);⑤ 两寸蓝底彩照电子版)。或通过网站下载表格填写后,发送至etp@pku.edu.cn。

资格审查:由招生办根据学员提供的申请资料,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进行面试。

录取通知:审核通过后发放录取通知,未接到通知者可到教学中心招生办查询。

缴纳学费:49000元/人,缴纳费用中内含教材费、午餐费。食宿、交通等费用学员自理。 课程费用在收到录取通知3个工作日内全部缴清。开课前7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时须立即付费。

户  名:北京大学;

开 户 行: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帐  号:0200004509089131151;

用  途:艺术学院+姓名

 

九、结业安排

修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 “北京大学艺术创意与文旅融合研修班”结业证书,加盖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公章。

 

十、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六楼113室

邮政编码:100871

网  址:www.art.pku.edu.cn

电  话:010-6275 7501

传  真:010-6275 9675

假日值班:高老师13911650605(微信)

邮  箱:etp@pku.edu.cn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19年6月

 

 

 

 

 

 




  附件:报名表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红六楼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