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电影学术年会】圆桌研讨一现场速递: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中国电影学术年会】圆桌研讨一现场速递: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


圆桌研讨一现场速递: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

 

  任重道远: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艰苦探寻


    墙内种花,中国电影何以海外结果?


      10月28日上午,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分论坛之“圆桌研讨一: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陈旭光担任嘉宾主持,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教授鲁晓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晓红,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主任、副教授廖金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张民,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倪骏,北京大学博士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法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凌燕,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洪帆等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分别做精彩的主题发言。


      各位嘉宾以文化内核为切入点,对当下中国电影文化缺失、文化探寻和文化表达进行了不同视角、不同思路的讨论。呈现了各自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深入探索及审慎反思。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系教授鲁晓鹏,他的题目是“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自我反思与理论模式”。鲁晓鹏教授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华语电影,梳理了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中的研究范畴和概念界定。并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电影打入世界市场的思考,介绍了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类型,提出文化传播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电影“走出去”要受到国外发行商和国际电影节的约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带来了题为“说书人的角色与中国的位置”的发言。她以电影媒介由胶片转为数字的改变作为切入点,重新将电影是一个奇观艺术还是一个叙事艺术的议题抬上桌面。并忧心于在政策保护即将消失的当下,中国电影自身的发展力量是否足够。她提出中国电影要承担起中国当代文化建构,需要寻找到一个可以引发观众共识的故事系统支撑。给我们带来了华语电影文化内核探寻的新思路。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晓红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以台湾电影为例”。李晓红教授接续戴锦华教授所提出的电影在走出去之余更应面向自身市场的话题。从地域电影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文化应当以小见大,从内部对自身进行丰富。如将符合不同层次、类型、地域受众的地域电影精心制作,就可以丰富中国电影市场,从而改变大陆电影单一的电影模式。


      对此,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廖金凤教授以“文化、创意与电影:台湾当代电影的困境”为题,进行了回应。作为台湾本土电影学者,廖金凤教授以其独特的思考带来了不同的观点。他提出电影生态的构建不能唯好莱坞化,要给独立电影、纪录片、艺术电影留以空间。并以台湾丰富的电影生态环境为例,对大陆的电影发展提出了具有警醒作用的建议。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张民的发言题目为“从2012年国产卖座片思考中国文化符码的搜索与嫁接模式”。他首先回应了中国电影是应走向国际还是守卫本土市场的议题,提出中国电影现状是资本合谋。他还指出,好莱坞的大举侵入与盗版不无关系。随后,他总结了今年热卖的国产片特征,阐述了产品研发要重视文化奇观。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倪骏的题目为“从自己的创作来看文化传承与影视著作的关系”。她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中国电影当下艺术片无人支持,发行公司控制作品走向,古装片成为唯一出路的制作环境。提出了在好莱坞“中为洋用”中国元素之前,利用好自己文化、创作出精彩作品的美好期望。


      北京大学博士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法刚的题目为“透视当前中国电影价值观表达的困境”。宋法刚副教授从中西电影比较入手,切入电影文化内核,讨论了中国电影价值观构成与表达的特征与困境。他提出,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要看需要取得怎样的效果,而价值观的传播者需要注意价值观的传播技巧和策略,更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商业片中社会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之间的困境。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凌燕的题目为“电影舆论环境与电影文化影响力”。她从舆论这一电影外围切入,阐述了电影文化力要通过影响力传达出去。指出网络舆论逐渐成为主要观众选择影片的主要手段。而片方的过度营销、学界和产业缺乏交流、和媒体的沟通机制欠缺等也造成了国产电影舆论环境不佳的现状。指出舆论氛围需要多支持中小成本电影,更要积极寻找合理的舆论管理机制以营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洪帆的题目为“虚构与重建——论类型电影作为国家名片和地域文化标签”。他从中国文化入手,提出中国电影文化是依托于中国文化的。商业片需要脱离作者论,去注重小市民的生活哲学,而管理者则要注意类型电影的假定性。洪帆老师指出,中国电影如今不缺故事,缺乏的是类型与情感,而事实上,中国电影唯一的类型是民俗电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陈旭光带来了题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观念变迁与文化创新”的发言。陈旭光教授指出电影观念是文化力的发动机。阐述了新时期下中国电影工业观制作人中心化、全媒体营销化,艺术观类型化,文化价值观上大众化。更指出当下电影创新有四个源头:古代文化现代化、传统边缘文化现代化、青年边缘文化主流化、西方文化本土化,强调电影在强劲的文化内核支撑下是不会西方文化影响的。


      随后,与会听众与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戴锦华教授对“怎样土壤才能培养中国电影梦”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她认为,电影是否可以继续提供梦,这是我们目前已经忽视了的问题。美国和中国面对核心价值观时同样的恐惧,“末日将近”的感觉下,电影更要迎接挑战。(整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