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送你一台中式八音盒——在北大艺术学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时间:2017-07-04 阅读次数:

值此各位2017届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圆满毕业之际,我谨代表全院师生,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真挚的问候!此刻,我还要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全院教职员工的园丁般辛勤付出与奉献,致以最深切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向几年来在后方默默地予以支持、支撑和包容的你们的胸襟宽阔、恩爱无边的亲友们,致以最亲切的慰问!

今年适逢北大艺术学科百周年暨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学院从去年秋季起到今年一月陆续举办系列活动。你们不仅参与和见证于其中,而且还荣幸地成为这百周年和20周年双庆之际的毕业生。各位想必都知道,你们从进校那天起就传承了往届毕业生的同一期盼:希望学院有一座艺术大楼。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届届毕业院友们那满含期待的殷切目光。所幸的是,在艺术大楼还继续停留在纸上之前,学校已经让我们搬进了多少北大人魂牵梦萦的素有燕园“心灵地带”之称的未名湖畔红楼,它们距离妙不可言的湖心岛几乎就近在咫尺了。从此,我院学子们有了赖以自豪的释放古都深长韵味的一双学院办公楼,老师们有了可以安心备课和与同学们品茶谈心的房间。一些同学和老师告诉我,现在每次进出学院,宛如出入于北大最美丽的风景带,每一次都是意味深长和永生难忘的北大精神洗礼之旅!我深知,我们还要为新的艺术大楼的早日矗立而继续奋斗,但同时也应格外珍惜当前的秀雅而宁静的“心灵地带”的潜心耕耘时光,为结出更加灿烂的人才硕果而不停地深耕厚植。

各位毕业生朋友,你们今天还是咱们北大艺术学院的一员,明天就将是咱们的校友和院友了,但不变的是北大人和北大艺术学人这样必将永久相伴的身份。在你们即将走上新的人生旅途之际,我想同你们分享两句话,这就是:中国思想,艺术未来。希望你们带着包括艺术思想在内的中国思想传统,去迎接和开创属于你们的新的艺术未来。我相信,未来世界无论如何奇幻莫测、如何波诡云谲,善于与当今世界各种思想传统和睦相处而又“和而不同”的底蕴厚重、深邃睿智的中国思想传统,能够导引我们于交叉小径的迷途、点化我们于危难之际、拯救我们于绝境之中,为我们未来的当代生活方式不断转化出活生生的创造性元素来。为此,临别之际,我愿送你们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台中式八音盒。希望它能在你们创造艺术未来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你们。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把乐器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类,这八类乐器制作的音乐即“八音”实际上常常泛指所有乐器制作的所有音乐。

我说的这台中式八音盒之第一个音,应当是“美”。艺术总应当是“美”的,不过,根据中国思想传统,人的“内美”重于外美,心灵或精神之美重于感官或形体之美。欣赏影视艺术及流行音乐,不应只看“小鲜肉”或“爱豆”的光鲜的外表,而是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内涵或“内美”。已知中国最早的诗人屈原就说过:“纷吾既有其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哲学家冯友兰则说:艺术是一种“心赏”。艺术不应只满足于让人眼热耳酣,而是要唤起他们心灵或精神的深切感动。

这第二个音是“兴”,感兴的兴,兴会的兴。想想王羲之和他的同道的千载流芳的兰亭雅集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批文人雅士就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自由抒发和交流人生的兴怀感动。与西方人信奉艺术来自缪斯附体不同,中国人主张艺术来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感兴,即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次体验,并一定能激发人的相同的兴会。今天我们的年轻人集体外出游览,有的常常还是像平时那样各自看手机或一直被手机看着。他们看远方的微信朋友很近,而看周围的同学或朋友却很远,“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样的相互共在还有意义吗?今人又如何才能享受兰亭式雅集之乐趣?

第三个音是“意”。与故事性、戏剧性等因素相比,中国艺术品更加重视对独创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意境的营造。写诗讲“意象”和“意境”,绘画和书法讲“写意”,就连音乐、舞蹈、戏曲和建筑等也都标举“意”的统领作用。叶朗先生就有“意象照亮人生”的著名理论。今天一些艺术品,且不说深层之“意象”或“意境”没了,就连起码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也没了,剩下的就是“平面化”或“扁平”的“小鲜肉”或“爱豆”扎堆亮相了。如此,在当代高扬中国思想中的“意”的传统已经变得更加紧迫了。

第四个音是“为”。苏轼就要求文艺创作“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过”。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为社会而艺术。既然是为人生、为社会,艺术就需要讲“风骨”、含“兴寄”、有“格调”、成“气象”,起到“美刺”作用。当然,如此就更要注重“辞达”或“自然”:“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的艺术品才能如古代“诗教”或“风教”所主张的那样,产生“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美学效果,这同古罗马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以说理而使人信服,而是转而以虚构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或涵濡人。

第五个音是“余”。今天的不少艺术品,往往恨不得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一次就把话说完、说满或说绝,反而让观众感到没话可说,甚至无法生出些许感动来。而按照中国艺术美学传统,衡量优秀艺术品的标准之一不在于它把话说完、说满或说绝了,而是注重兴味深长,也就是要尽量留出余兴、余意、余音或余味等,形成特有的兴味蕴藉。也正如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所说,在希腊人那里偶尔为之的“迂回”策略,在中国《诗经》中则已成为普遍性表达原则了。与波兰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把文艺作品划分为语音、意义、图式化观相和再现的客体等四个层面不同,中国艺术家认为最优秀的艺术品应该是有余兴、余意、余音或余味之作,如“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阿Q”等。据说当前一些青年人已经不读《红楼梦》和《阿Q正传》了,我希望各位北大艺术学人,能自觉地推动全社会树立鉴赏百读不厌、余味无穷的中国经典的风尚!

第六个音是“游”。我们不应拿艺术仅仅当生活必需品或作“稻粱谋”,而是要“游于艺”,自由地畅游于无功利的和想象的艺术世界中。当今艺术的商业性固然已成一种必然,但毕竟应当服从于审美性的精神牵引。

第七个音是“通”。各门艺术诚然可以分门别类地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可以实现跨门类交融。今天的所谓“跨界融合”或跨媒介交融或“IP艺术”,正可以在这里找到自身的古典传统依据。苏轼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著名主张。哲学家唐君毅说过,“中国各种艺术精神,实较能相通共契”。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学艺术之精神,其异于西洋文学艺术之精神者,即在中国文学艺术之可供人之游。”正是“游”或“游于艺”的传统,决定了各门类艺术之间可以相互交融,让人在艺术中实现人生中的“藏”“息”“修”“游”等多重愿景。

第八个音是“养”,艺术对人生的根本作用不在于快餐式的“过把瘾”,而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涵养”;不仅“养眼”“养耳”“养舌”和“养胃”,更应“养心”和“养魂”;不仅“养”在学生时代,更应持续“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直到终老。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南朝画家宗炳酷爱游览名山胜水并处处留心将其山水体验着墨于画作中,因为他相信山水可以令自我“畅神”,直到年老体衰还不忘“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种“卧游”山水的精神,正是艺术涵养人生的精神的生动写照啊!

各位,我现在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限于时间,就先说这“八音”吧,这就是美、兴、意、为,余、游、通、养。这“八音”之间其实相互涵摄和交融,难分彼此。同时,你们想必早已在老师们的课堂上和著作里,以及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中,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乃至刻骨铭心的灵魂共振了,而且你们的丰盛而饱满的行囊里,应当也已经为它们预留下必有的位置了,为此,我心充满慰藉,在此时也只是与各位再度拨响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而已。衷心祝愿这些深蕴中华大地泥土芳香的中国思想,能陪伴你们去继续探寻和享受自己的艺术未来乃至全部的人生未来!去在与世界上诸多艺术思想的互通、互鉴中鸣放出更加独特而美妙的中国声音!去参与筑就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高峰,并分别成为这些艺术高峰的立峰人、测峰人和护峰人!

最后,再次真诚地祝福你们,我们的奋发有为、永远在路上、永葆艺术青春的北大艺术学人!总有一天,母校会为你们这届校友、院友而自豪、而骄傲!谢谢大家!

(2017年7月1日于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