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活动月】:李道新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20121221日晚上7点,中国电影学术年会之活动月系列活动: “从南下到北上,中国电影的三地景观及其发展”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438教室举行。主讲人为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

这次讲座的内容是根据李道新教授多年的深入研究的自我观点。他认为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电影进入中国是与帝国主义的殖民联系在一起的,香港,澳门,台湾都是如此,这无疑给当代中国的电影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李道新试图从中国电影的三地景观及其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寻找当代华语电影的出路。

首先,李到新教授从大家都熟悉的2013年贺岁档电影说起,像《十二生肖》这样的电影就是香港和大陆合作的很好的典范;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出现,加强了大陆与香港的交流和联系;大陆和台湾近年交流频繁,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导演李行2012122日于台北宣布,历经三年沟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已颁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这一切都显示出大陆、香港、台湾三方在电影上的合作与融合是极其成功的。

之后,李道新教授却马上话锋一转,指出三方电影合作关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李教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三方关系的复杂性。从这种融会开始到目前,方式经历了从“南下”到“北上”的转变,并以1961年为节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王天林导演的《南北和》和李行导演的《两相好》为例。李道新教授谈到,《南北和》作为香港导演王天林在1961这个两岸政治分立中间点的特殊年代拍摄的一部电影,对南北方关系的表述具有深刻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以王天林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能够抛弃政治立场,通过爱情、日常生活呈现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关系的和解。即便在最远离大陆的年代,香港、台湾电影仍在通过影像来想象两岸的和平状态,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对人性的追求成为今天中国电影三地合作的动力。

    随后,李道新教授谈到台语片第一代导演白克,他的经历是南下台湾的中国电影人的命运缩影。白克命运多舛,被国民党认作是大陆特务而被拘捕,最终他被迫认罪,被国民党处死。李行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台湾导演,他深受上海电影影响,拍摄的影片又大受台湾本土民众欢迎。李行在80年代呼吁两岸电影互通。他在1961的《两相好》中试图整合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三地特征的独特向心力——粤语、台语、国语在一部电影中同时呈现,圆满的结局很有意味。李道新教授总结, 90年代以来,港台电影的北上使得三地景观更加完整,不仅大陆民众的精神开放,情感启蒙从港台流行文化获取,两岸寻亲更是通过电影人完成。随后,他以朱延平导演2008年上映的《大灌篮》为例,谈到三地的同时上映改变了以往同一部电影在台湾先上映的状况,成功地打破了之前台湾电影以台湾民众为主体受众的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台湾电影努力开拓大陆市场的努力,但大陆电影市场的的投资体系、分级制度与港台市场不相匹配,比如大陆人去港台的签证时间有限制,而这种权利上的不对等需要全方位为的改进。

    最后,李道新教授讲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三地的景观的产生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平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在好莱坞霸权的电影格局中,海峡两岸有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寻求共通的价值基础,在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中构建一个既有强劲的产业链条,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合作共赢的电影共同体,以一种一体化的、自信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并真正融入世界电影的工业体系,以此最大限度地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与和平发展,共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并从根本上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在好莱坞霸权的电影格局中,海峡两岸有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寻求共通的价值基础,在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中构建一个既有强劲的产业链条,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合作共赢的电影共同体,以一种一体化的、自信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民族电影的主体性并真正融入世界电影的工业体系,以此最大限度地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与和平发展,共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家园,并从根本上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李道新教授与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