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第36期“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美术:一种生动视觉化的历史”成功举办

时间:2018-07-07 阅读次数:

630日至72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36期“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美术:一种生动视觉化的历史”成功举办。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等国的艺术史学者汇聚一堂,进行了为期2天半的讨论与对话,会议由北京大学丁宁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由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致欢迎辞。彭老师代表艺术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他引用了张彦远、苏轼等人的观点阐释了绘画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彭老师希望各位学者可以在本次会议中积极交流,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随后,丁老师对本次会议及与会嘉宾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第一场的发言人是来自美国西东大学的Petra. T. Chu教授。Petra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历史画”这一概念及其流变而展开。从17世纪法兰西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成立开始,历史画便被赋予了至高位置,认为其有利于宣扬君主权威、传达社会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画家对于历史画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Petra教授以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画家库尔贝为例,具体阐释了该问题。库尔贝并不认同历史画应该表现伟大人物的伟大事迹,而应由生活于该时代的艺术家表现当下生活。Petra教授认为库尔贝的作品是表现他所处的时代,为未来而创作,是当下历史的图像视觉化。

会议第二场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刘晨老师。刘老师以婕妤挡熊为案例,解读了中国叙事画是如何生动地呈现历史的。她以三幅创作于不同时期表现婕妤挡熊的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历史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叙事画的流变过程,并且结合艺术社会学,分析了同一艺术主题因赞助人与观者的不同而呈现的视觉变化。

会议第二场的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约克大学的Jeanne Nuechterlein博士,其演讲题目为《北欧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寓言与历史》。Jeanne认为在16世纪北欧绘画中出现的当下及历史事件并不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艺术家在其创作过程中将人们所熟知的元素与想象性元素相结合,建构了一个寓言化的历史世界。Jeanne Nuechterlein聚焦于德国艺术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创作的两组分别表现古代人物和狩猎场景的作品。画家在这些作品中将风景、建筑、统治者等多种主客观元素相融合,创作了一个有关德国起源的寓言式图像以及表现当下的政治处境的视觉世界,这种创作方法也常见于北欧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

 

 

   71日上午清华大学刘晨老师的报告将我们带到了伟大的罗马。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的杰作《甜蜜的生活》(1960)正是以罗马为拍摄地点。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看作一场生动的大旅行:精微复杂的场景交织着罗马的古今奇观,让人想起这座永恒之城重叠的历史。刘晨老师在发言中就影片的这一特色作具体分析,并将影片对现代旅游的刻画与罗马漫长历史中的其它案例作比较(比如中世纪的朝圣和18世纪的大旅行),探讨了城市和旅游是如何在费里尼的杰作中逐渐融合为一部生动的视觉历史的。

会议第四场的第一位发言者是来自罗马的Caterina Volpi教授。Volpi教授是研究十六、十七世纪艺术史的专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甚至巴洛克时期,当下发生的事件并不是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当代历史成为绘画主题是一个缓慢过程,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经过十七世纪,直到十八世纪才基本实现。Volpi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这一发展的背景:“现代历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研究,这与绘画中对当代历史事件的再现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文主义者、古物商人和博学之士皆为此演变做出了贡献。为了说明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期间发生的一些重要转变,她举了三个例子:装饰法尔内赛宫(Farnese Palace)时出现以当代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绘画;十七世纪意大利人对同时代人物肖像画的收藏风尚;描绘世俗生活的绘画类型“bambocciata”的成功。

会议第四场的第二位发言人是章华教授,其演讲的题目为《从阿卡迪亚到崇高——英国风景画中生动视觉化的历史》。风景画并非总是直观地表现这个世界,而是经常在将历史进行视觉化的过程中扮演一名“误导”者的角色。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最令人沮丧的日子里,除了阿卡迪亚和如画风景以外,我们几乎见不到任何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场面。换一句话说,历史被以另一种方式来呈现。然而,浪漫主义的风景画往往把自然与工业和社会的变迁相融合,实现了对那个时代的生动视觉表达,创造了另具历史感的风景艺术。章华教授以英国画家理查德·威尔逊、托马斯·庚斯博罗、约翰·康斯太勃尔和威廉·透纳的相关作品为例,讨论了随着工业革命而兴起直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风景画。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Tyler Jo Smith教授,她本次会议的演讲题目为《神圣的视觉化:古希腊的“宗教艺术”》。Smith教授聚焦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艺术,她通过分析古希腊瓶画、小型雕塑等艺术作品指出,在这些作品中画家们通过重复的使用某些视觉机制,从而使观者注意到一些特别的宗教仪式。这种将传统的图像与蕴含了表现及仪式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使我们可以探查出宗教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独特形式,它与戏剧的联系更为紧密而非神话。

会议的最后丁宁教授对此次“黉门对话”专家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丁老师引用了英国艺术理论家约翰·罗斯金的话“一个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方式记述其历史:行为之书、言语之书与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其中的两部书,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只有艺术之书是值得信赖的”。我们通过对古希腊、中国、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等国艺术的了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迷人之处,揭示了视觉文化与历史的深刻关联,同时也凸示了艺术映现历史的特殊性意味以及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供稿人/冯晗,摄影/马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