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为了青年批评家的学术跨越 ——在全国文艺评论人才研修项目第二阶段开班式上的发言

时间:2016-10-07 阅读次数:

欢迎各位重回燕园,继续自己的文艺评论研修班学业!值此国家艺术基金全国文艺评论人才研修项目第二阶段开班之际,我想同各位交流一些想法。一名青年艺术批评家或文艺评论家的成长和成才,固然会依赖于诸多因素,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或许就是批评家自身的学术素养了。学术素养是艺术批评家诸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涉及批评家的艺术体验、艺术形式感、门类艺术史观、审美心理及社会史视野、文化史观及其他相关学科涵养等多方面的涵养。这种学术素养的养成,从根本上说,应取决于艺术批评家一生的人格修为及其批评实践,不过,我们申请举办这个研修班,还是想利用我们北大艺术学院及相关院系的现有学科平台,在批评家学术养成方面为各位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协助。要完成这个心愿,当然需要邀请名家名师来现身说法,同各位面对面亲密互动,以及各位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咱们这个阶段学业的重点,就是专家讲授和互动研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课程体系,并邀请到平时难于请到的知名专家。简要地说,这套课程体系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前沿领先,是首先考虑的课程因素,也就是争取邀请到在文艺评论及相关领域置身于学术前沿、处在学术领先位置的一流学者,前来与各位分享他们的新近研究成果。注意从前沿或领先学者的学术成果中吸取敏锐而又厚实的学术素养,想必特别有助于各位青年批评家的有典范可循的能动生长。

其次是门类通串,在第一阶段的努力基础上,现在进一步汇聚各个艺术门类的知名专家。他们把自己的艺术门类研究绝活亮出来,可以满足各位对自己原本不够熟悉但又想了解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求知渴望。因为,咱们这个项目的着眼点是“文艺评论人才”而不是“音乐评论人才”、“美术评论人才”或“影视评论人才”等,所以焦点是涵养能汇通两种或以上艺术门类、具备一定的普遍艺术视野的艺术批评家或文艺评论家。作为致力于探究各艺术门类间的一般艺术规律的艺术批评家或文艺评论家,各位需要既立足于自己擅长的艺术门类、同时又能兼顾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现象,从而养成一种专通结合的综合艺术素养。这就好比我们与邻居的和谐关系:既能闭门沉思或倚门观察,又能串门对话或跨门交谈。我不禁想到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们平时可以埋头于自己熟悉的艺术门类的研究中,但也可以不时地开门迎客,串门访友,也就是同其他艺术门类展开对话、比较或汇通性分析,从而涵养自己的艺术门类综合素养。

再有就是跨学科交融。不仅注意艺术学科与文学学科之间的交融,同时还注意艺术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及工学等之间的跨学科交融。例如,佛学家探究神话、文学与社会心态的关系,物理学家不仅自己擅长于写诗填词,而且还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格律诗词。我最近在阅读钱学森先生的著作,对他当年的一系列主张如“文艺作品不是科学,但是,研究文艺的文艺理论是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等有了新的体会。他还说:“文学艺术的表现总是用物质的手段的,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影响这些物质的手段,也就必然影响文学艺术。”(《钱学森书信》,第2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在媒介技术、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科技正极大地影响艺术创作、传播、鉴赏和评论的今天,认真研究这些科学家的文艺洞见,必然有利于拓展青年批评家的科学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路径。

还有一点是史论评汇通。希望这个课程安排能有利于艺术史(或文学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三个领域的汇通。请来这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目的还是为了激活各位自己内心的批评家素养体系,让其实现自身的内在汇通。或者不如说,各位事先拥有了并已经携带着叶燮所倡导的那种“胸襟”前来听课,并且能够凭借这种艺术史论评汇通的“胸襟”去与各堂课程相遇,主动寻求并全力实现各位自己心仪已久的汇通。“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原诗》)我想,只要你们拥有这种史论评汇通的“胸襟”,就可能获取更大的收获。

这次还特意安排了中外对话。我们邀请两位外国学者前来讲学,目的是增加中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方便各位与国际前沿领先学者对话。他们将带来《视频、视频人:标准实践遭遇文化差异》《大特写与电视脸》等内容。

最后,还会顾及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之间的互动,会邀请在文艺创作与研究两方面兼擅的知名专家前来交流。他们既是艺术家(作家)又同时是艺术研究者,想必会满足各位对艺术创研兼擅的特出艺术人才的了解需求。

上面说的这些,当然还是我们的预先设计和安排,但能否取得预期实效,无疑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特别是各位的自觉意向及其寻求实现的坚决和坚韧程度。记得蔡元培老校长在19171月上旬正式上任北大校长时提出过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他要求北大学子以学术为本,潜心治学。二是“砥砺德行”,强调品德优先,寻求人品与学品的统一。三是“敬爱师长”,尊重和爱戴前来授课的每一位教师,无论他们年长还是年轻,这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当然,今天看,还应包括尊重和爱戴其他学员。

蔡校长的话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对此,我想向各位提三点期待。第一,全程全勤。确保这15天课程全无遗漏地参与,虚心吸纳和静心涵濡每位专家的独特学养。既然各位已经决定付出长假休息时间及其他时间前来参与,那就应当尽力寻求最大限度的回报。第二,一心一意。建议各位专心参与听课及讨论,重要的是管控住手机,可以用它来拍专家们制作精美的课件,但绝不在课堂上接听(当然有急事可以到外面去接听以免影响其他学员)。第三,学术跨越。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方面。各位虽然年轻,但都已经学有所成、甚至已有些名气,不少已是正高职称了,有所付出地来到这里虚心地重新做学生,不正是志在寻求自己学术生涯的新跨越吗?通过聆听专家讲课、参与课堂交流以及课外各种互动交流,重新寻找和设定学术生涯的未来新目标并为之奋斗,想必正是各位“抱定宗旨”前来北大的心中所思所念之核心吧。

我们,我和北大艺术学院的全体同事以及我们邀请的学者,都愿为各位青年批评家实现自己的学术跨越目标而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正是我们北大艺术学院和北大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合举办这个研修班的目的之所在。最后,衷心期待并祝愿各位稳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祝各位在北大学业顺利!生活愉快!

(根据2016106日上午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