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寻华语电影的“灯塔”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寻华语电影的“灯塔”

11月19日上午,“2011年(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闭幕式及主题大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戴锦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陈犀禾,台湾实践大学教授李天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教授孙绍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资料馆)副主任、研究员饶曙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颐武等来自国内外高校的8位学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讲述华语电影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中的姿态,反思华语电影现状,畅想华语电影未来。闭幕式及主题大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向勇主持。

 

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在闭幕式上发言

 

戴锦华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中国?电影》的讲演。她以“100亿太少,500部太多”为题眼,分析了中国电影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电影制作规模越来越来大,但叫座不叫好、越骂票房越高;二是制作的电影数量庞大,但能真正上映的少之又少;三是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华语电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处于极度中空的状态。因此,戴锦华认为,“中国电影最需要的是,以更真切的方式去反映和触摸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言

 

尹鸿教授则从二维的角度思考了当代华语电影。当前的华语电影在拥有资金充足、本土市场广大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近几年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不增反减,华语电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严重脱节。针对这一现象,尹鸿认为华语电影要传播,必须要建立起共享价值观,“要有耐心,要有现代文化的体系和环境,才会有现代电影的文化和现代电影文明,现代电影文明一定植根于社会文明”。

 

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言

 

张颐武教授却表现得比较乐观。他认为“全球化是空间的观念,而全国化改变着空间结构,使其有机会想象时间的解放”,这种时间的想象正反映了中国模式,中国人正在通过时间的跳跃达到新的高度,创造新的空间、新的追求。

“中国文化是融汇协调合零为一代表了中国文化或者中华文化的巨大的宽容性,包容性,兼容性,因此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因此,饶曙光对华语电影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的独立性和民族性的保持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文化元素价值观的建构和传播,应该成为华语电影共同的文化自觉”,“人类普世价值的中国式表达” 是华语电影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在闭幕式上发言

 

在电影创作和电影艺术方面,贾磊磊认为在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应更加注重非文字符号的运用,尤其是视觉和听觉符号的表达。只有跨文化传播才能有文化感召力,中国要完成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必须进行跨文化传播。视觉类的非文字文化符号能有效清除符号系统无法通用共享这一跨文化传播中的最大障碍,高度视觉化的叙事策略可以增强电影的影响力和传播性。从“电影是什么”到“电影之未来”,孙绍谊教授阐释了“触感学派”的理论。他认为,“触感”与数字影像的结合将给我们带来从视觉、听觉到触觉的多重感官的体验,“触感学派”的出现为我们从理论上理解数字美学之“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野。

 

台湾实践大学教授李天铎在闭幕式上发言

 

李天铎教授则从电影技术层面解读电影创作。随着iphone、ipad等便携式、游牧化的产品的出现,人们的观影感受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电影创作是否应接受这个变化”,“电影创作应如何应对这个变化”,李天铎提出了这两个疑惑。乔布斯曾说,“不要管消费者,只要给他,就是他想要的”,李天铎希望中国电影能践行此言。

陈犀禾从《赛德克?巴莱》谈起,解析了台湾电影中的日本情结,“把台湾电影作为台湾社会关于囯族想象的一面镜子”。

 

南加州大学教授孙绍谊在闭幕式发言

 

 

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嘉宾合影

 

最后,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作学术总结与闭幕致辞。陈旭光在学术总结致辞中高度对这次世界华语电影论坛的学术思想和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他评价了本次华语电影论坛,认为此次论坛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学术性,与会者多方位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华语电影的概念、内涵,以及华语电影的历史与现状;其二是现实性,总结了当下华语电影发展的成就,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三是前瞻性,论坛既是对过去几年中国电影产业重大事件的解读和总结,也是对将来世界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分析和展望,同时体现了对青年导演的期待。其四是专业化、高端性和国际化;其五是充分的对话交流性。这次论坛促进了对话和交流。济济一堂的学术精英、政府官员和企业翘楚,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展望华语电影美学、创作和产业的创新与问题,使得这次会议成为一次华语电影的思想的盛宴。(新闻网记者 杨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