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电影学术年会】高峰研讨四现场速递:中国电影与文化表达(图文)

时间:2014-09-12 阅读次数:
【中国电影学术年会】高峰研讨四现场速递:中国电影与文化表达(图文)

10月27日下午,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一场名为“中外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方式”的高峰研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立军,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王浙滨,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社会与经济研究所教授颜海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教授苏牧,编剧、导演陈苗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出席了研讨并发言。本场高峰研讨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周星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周星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立军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孙立军首先用“纠结”作为关键词,表达了自己作为观众,在台下聆听之前嘉宾发言时的感受;并以此为引子,引出他对于中国故事片的三点看法:一是从制片制度说起,认为中国目前并没有真正的制片人制度;二是围绕这次研讨的大主题––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提出一个更具体的题目:时尚,指出电影传播的应该是时尚;最后谈到电影票房,强调单从票房成绩来评价电影作品的影响力远远不够。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王浙滨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王浙滨则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电影作品为例,说明中西文化差异,比如她将自己编剧的作品《芬妮的微笑》与国外拍摄的同一题材影片《桥那边》进行比较,认为中西双方用不同的文化阐释,都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并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存在的差异与表达。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围绕研讨电影的文化力和影响力这一主题,指出这个题目旨在比较文化、比较表达方式,比较中外文化电影。熊澄宇教授特别强调,电影的最大价值,正是在于它的个性。

 

 

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社会与经济研究所教授颜海平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社会与经济研究所教授颜海平从中美的差异谈起,分析了电影文化表达的内涵。她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对于差异的认同,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含量,在于这个民族对于这个世界的想象和主动介入。她在席间还表达了对于学术界与电影业界形成更深入对话关系的希望。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教授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教授苏牧在发言中对“好电影应该雅俗共赏”这一固有观点进行了探讨。他鲜明地指出,主流电影、艺术电影和探索电影三类作品分别对应着“俗赏”、“雅俗共赏”和“雅赏”。而目前就它们共同构成的电影的金字塔形态来看,令观众强烈不满的恰恰是作为金字塔基础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应做到雅俗共赏,而主流电影和探索电影并不应该承担这样的功用。只有找到这个金字塔结构的平衡,才能说我们做出了好的电影。

 

 

编剧、导演陈苗

 

编剧、导演陈苗以自己在留学美国期间拍摄的三部短片为例,生动形象地与大家分享了她对电影文化的观点。她认为在西方环境中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存在着身份的表达问题,电影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用中国的表达话语,让外国观众听懂中国故事。这才是中国电影文化表达的最终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以“但凡文化力,必须有影响力;能够产生影响力,也就具有文化力”一句话,提纲挈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他在发言中强调,不能忽略影片的正能量;同时,中国电影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处在不断行进的过程当中。应当对这种文化的发展进程表现出某种宽容。(整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刘胜眉  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