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电影传媒的历史与文化—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之十九

时间:2016-01-04 阅读次数:

2015年121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九次“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活动在北大艺术学院434会议室举行。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和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李洋教授共同策划、主持。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三位博士生为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系主任陈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的编辑刘俊博士等嘉宾与众多博士生和硕士生同学一起参与了对话与讨论

从传统的工业时代到媒介融合的当今社会,电影传媒有自身的历史流变和文化特性。通过对电影传媒的研究,窥见电影文化观念和电影美学观念在不同意识形态中的流淌,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因此,在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的第一讲“电影:媒介文化的艺术之境”(赵立诺主讲,2014919日)之后,“电影传媒的历史与文化”再次成为沙龙活动的聚焦点。

王伟的题目是《美国IMDb网站的历史》,详细介绍了IMDb网站的诞生、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网站能否成为评价电影的第三种标准这一全新思考。王佳怡以《英国<视与听>杂志及其榜单文化》为题,分享了该杂志发展的历程,并从“十佳榜单”评审文化中提炼出思考与启示。刘宜冰则代未能与会的谭笑晗博士后讲解了其博士论文——《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华语电影批评研究》。该论文以概念界定,史观分析,个案研究和反思为切入点,对《电影手册》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思辨。

主题发言后,陈旭光教授提出了建议与延展性思考。他认为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能更有力的阐释IMDb网站反馈电影生产的机制,从而回答电影网站何以介入并影响电影生产。英国《视与听》杂志的榜单文化其实是电影美学史的一种折射,通过对“十大影片”评选的梳理可以反映出电影文化与美学观念,甚至是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如在《视与听》的榜单中,好莱坞电影的渐渐进入和日本电影的点缀、华语电影的拓荒都表明艺术电影的领地已不再为欧洲独占,电影文化格局趋于多元和兼容。许多老电影上榜几年后被排出,则折射出经典与新经典的关系等问题。最后,他认为对于电影媒介的研究也可以着眼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影由胶片发展到数字化和3D技术的媒介形态,媒介的变化使电影语言相应更迭。当下“互联网加”时代,电影传播的速度和面向都在发生巨变。网站和电影杂志的评价都可能影响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知。电影在传播环节,其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都发生了新变。今天人们可以在除电影院之外的很多地方看电影,看完之后发微博、微信,延续电影的再生产,于是电影存在的时间拉长了,空间零散化了。这些媒介新变,都影响着电影内外部的变化。

陈阳教授肯定了三位博士以国外的网站、杂志为角度来进行电影研究的理论视野,从而比较出目前国内对电影研究的不足与缺失。从电影史学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梳理世界电影史的内在逻辑。他强调横向与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建议除了纵向的梳理IMDb网站的历史脉络之外,还可以与其他电影网站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使IMDb网站独一无二的、更全面的特征凸显。其次是比较出电影杂志中排名榜单和学术型排名的差异,梳理出不同媒介中的对于电影排名的重合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陈阳教授认为榜单的评选恰好体现了人们对艺术本性共同的追求。第一,是真实性;第二,是叙事结构;第三,是诗性,诗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概念里,绝对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陈阳教授认为这三个方面是电影永恒的问题。当一个作品在榜单中出现时,其中透露出的就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问题。陈阳教授说,在《视与听》榜单中反复出现《公民凯恩》,2012年,由导演评出的“十大影片”榜单里出现了《持摄影机的人》,这些现象其实折射出了国际上对于电影的艺术性标准是十分强调的,《公民凯恩》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结构性,而结构性是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刘俊博士立足于媒介的本体性,从问题意识和深度思辨这两个角度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刘俊认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是少的,人更多要主动寻求信息,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数量成倍的裂变,人是被淹没的,所以此时是信息主动走向人。如今,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不局限于它本身,还在于能否被推到观众面前。这是传统工业化的方式与后工业化的方式带来的不同。所以,站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立场上,来反观电影媒介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和把握。关于深度思辨,刘俊博士提出,如今电影的艺术属性和传媒属性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一个主形而下的物质传播承载,另一个主形而上的精神认知的拔越,传媒和艺术能否在比较大的层面代表了人的非身体层面全部的需求?

作为三位博士的导师,李洋教授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其一,电影史的书写不再是仅就文本和导演来谈的一个书写方式。学界以前在书写电影史的时候可能很少会涉及媒介对于电影史的折射和影响,然而,每个阶段的电影史学者有不同的使命,李洋认为媒介与电影史的相互映照便是研究者们当下的使命。他鼓励学生为丰富电影史的书写方法和史料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文献。第二,李洋教授希望研究者能够与国外的研究有所策应,既从外国的素材当中提取精华,也应当回应关于中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不能仅仅是对中西方观念的泛泛而谈,能够有更多的史料,更多的话语文本的分析,更多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西方确实忽略了我们中国电影的存在。

此外,博士生李雨谏、刘润坤等其他同学们也纷纷对主讲人发起提问,讨论颇为热烈。本次学术沙龙取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