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首次“研究生读书会”成功举办

时间:2014-09-15 阅读次数:

2013年11月15日,由顾春芳老师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读书会”,于理科五号楼艺术学院434会议室首次开展。尽管读书会的时间安排在晚上,但还是有不少同学按时前来。没有主持人,没有开场白,真诚分享,直接回应,读书会在一种平等祥和、热情真挚的气氛中渐入佳境。同学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原定于一小时的读书会,随着与会者探讨和呼应的深入,竟然延长至三个小时。

 

 

本次读书会推荐的书目也多种多样,不但体现了同学们知识的广度,还体现了不同专业的不同侧重点。12级博士班的张慧喆同学推荐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通过细腻清晰的解读与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了此书尚未被完全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她的讲述,令人信服地体会到福楼拜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已经隐藏了对传媒时代的到来的预言,以及对浪漫主义陌路的哀叹。归结到读这本小说最大的收获时,她认为对经典的重读可以找寻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经验在当今大学生中间实属应该提倡和发扬。唐璐璐同学推荐了北大钱理群教授以北京大学的一段历史为对象进行研究回忆与评论的新书《拒绝遗忘》。她以非常清晰的逻辑和语言介绍了该书的写作缘由、写作对象和研究方法,并指出这本"面对历史的遮蔽和非常时期的开端"的书,是如何以辛辣老到而严谨求实的方法批判当下的那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赵立诺同学以清晰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动作,通过讲述一则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的方式,引人入胜地推荐了罗兰?巴特的著名理论著作?S/Z?。她认为,读此书最大的启迪不仅仅在于罗兰?巴特对"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两个重要理论术语的提炼与总结,更重要的在于罗兰?巴特所使用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与散文化甚至诗化的理论写作方式所给予我们的一种新的视野。12级硕士班的王志同学则推荐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他以非常详尽认真的态度和方式向大家分别介绍了冯友兰先生对孔子、孟子、道家、佛家等中国古典哲学派系的关键词梳理与核心思想总结。除此之外,张薇同学推荐的《隔江山色》、龙明延同学推荐的《中国文学十五讲》等也都十分精彩。

 


最后,顾春芳老师为大家推荐了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纳托娃的诗集《我知道如何去爱》,并为大家朗诵了其中的两首诗,最终以一种静谧安好、质朴优雅的情怀将读书会推至了最高潮,从而引发了大家对禅宗、佛学与一种质朴生活的可能性的讨论。顾老师认为,在极度物质化的当今世界,在一个技术日益实现对人的软性控制和精神奴役的时代语境里,在一个娱乐至死的现代社会中,通过“读书和沉思”来发现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确证,从而体悟一种沉静的愉悦和智慧,实现对生命本身的光照和心灵世界的安慰,成为阅读的最重要的意义。伟大的诗歌,把神圣的灵魂关于人生、历史、宇宙的感悟全部凝结到诗句中,蕴含无穷的意蕴。诗歌也许会沉寂,但永远不会死去,它是人类高贵的理性和丰富的感性的最精致而又质朴的“精神器皿”。她指出,诗歌可以帮助我们在凡尘当中不断行走的我们,实现自我的净化和心灵的安顿。


这是一次具有内在而又深沉之美的聚会。不仅了解到一些自己没有关注,或者还不知道,或者不甚了解的经典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大家从对一书的品读与评论中碰撞了更为深刻内在的问题,从而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如“重写文学史”的问题、研究方法的不断扩展问题、论文的写作手法的问题以及对应历史创伤的现实问题等等。其中,引起最广泛讨论则是如何回归质朴的问题。通过对诗歌、佛学、道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不断争论和探讨,“触摸真实”、“诗意生活”以及如何在繁华中寻找冲淡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首次“研究生读书会”,尽管条件较为简陋,但是大家都感到了在相互的推荐与讨论中的一种来自于求真爱智的幸福感。书,思想,前人开辟的伟大的精神之路的感召,焕发了参与讨论的同学们的激情。读书会让知识与生活更好的融合起来,也让这样的一种融合点亮了我们的学术道路,而使得一条原本孤独寂寞的道路变得更加温暖而诗意。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在阅读中增进了解、激发思考、提升智慧、建立友谊,真正使读书会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