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大“批评家周末”暨“创意写作”课外沙龙研讨《我的诗篇》

时间:2017-05-19 阅读次数:

2017512日下午,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课外沙龙第二期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二十五期《“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438多功能厅举办。

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由《我的诗篇》导演、诗人秦晓宇主讲,其他出席嘉宾包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著名汉学家柯雷教授、导演宁敬武、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学系主任刘强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张慧瑜、诗人陈家坪、打工诗人小海等。本次研讨会分为影片放映、嘉宾研讨和互动交流三个部分。

影片放映结束后,陈旭光教授请出了今天的到场嘉宾,介绍他们都和诗歌或电影有关,或兼而有之,从而引出接下来的研讨将围绕作品中诗意诗情和电影媒介的结合进行。他给予了《我的诗篇》高度评价,并指出影片对于在“高精尖”院墙之内生活的北大学子而言,展现了世界的另一面,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和思考价值,鼓励同学们能在稍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像电影里的诗人一样朗诵自己写的微影评。

秦晓宇导演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发言。对于工人诗歌,他认为有着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是文学价值,把工业时代的经验代入到写作当中,能带来新的活力,产生新的类型;第二是启蒙价值,底层民众的发声事关社会正义和历史的真相;第三是艺术价值,用立言转化为影像的拍摄实践来讨论纪录片的影像权力。接下来,导演又提供了三个关键词作为解读影片的钥匙。首先是“真相”,在满目表演假象的时代中观众渴望的真实,往往伴随着拍摄过程中的诸多挑战。然后是“形象”,影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有打工者和诗人两个面相。再有是“意象”,用诗歌的手法拍摄纪录片,即用意象进行表达。最后,导演以“大象无形”概括纪录片的创作。

打工诗人小海作为本次研讨会的打工诗人代表,从切身经历出发谈诗歌写作。他分享了初次观看《我的诗篇》时的激动心情,坦言自己多年来一直处于一种“撕裂”的创作状态中,一方面想要呈现自己,一方面想要去做真的自己。他感谢导演对工人诗歌的关注,更期待这个群体能真正迎来“自己为自己发声,自己为自己代言”的日子。

陈旭光教授补充道,“工人”一词属于传统思维习惯,意识形态较强,不符合阶层已经分化的现状,而《我的诗篇》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带着感情去塑造鲜活的形象,强调“我”而非“工人”。

张慧瑜则从中国形象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影片中出现的两首许立志的诗歌作品:《铁月亮》用传统的意象写出了当下工人的工业经验和工业生产的状况,是现代文明的文学表达;《流水线上的兵马俑》则用平等正面的意象准确地描述了我们这个时代,表现普遍的现代人类的命运,两首诗都有着非常准确和恰当的表达。

陈家坪认为,《我的诗篇》存在一个边界的模糊性,这与创作者诗人和批评人的双重身份有关。他用“微妙感”描述一种自然的发生和接近状态的发生,帮助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奥妙。在他看来,影片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真正反映底层的人权。

柯雷教授从国外汉学界对国内打工诗人、工人诗歌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选集版本的不同,收录篇目的差异,体现的是底层写作所存在的一种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的张力。“贴标签”是不可回避的,遗憾现在从所谓纯粹的人文学科视角出发的分析文章数量较少,对基本资料的把握也不够。

 

宁敬武导演肯定了《我的诗篇》影像表达的美学创造性,从中看到想到自己80年代和诗歌的一些关系,从创办诗刊的例子反映当时社会阶层划分并不那么明显,诗歌本身更受关注,因此在今天谈论打工诗人的时候,要警惕不能从精英阶层出发居高临下的看。在他看来,当下有一种诗性的需要,会有更多诗歌作品或者是有诗性的艺术品进入人们的主流消费视野。

陈旭光教授补充道,2016年涌现出许多和诗歌有关的电影,比如《长江图》、《路边的野餐》中的主角都是诗人,这是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沉静下来开始关注深度和内涵的结果。

李道新教授提炼出“尊严”和“尊重”两个关键词,对底层的生命体验、诗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影者的自我拯救进行归结。在表达诗人困境的时候,没有选择控诉和愤怒,而是走向一种真实。他赞扬这部作品既具备关注底层的人文主义色彩,同时在结构以及在文字和影像的结合上达到相当高度,诗歌真正获得了穿透荧幕的力量。

刘强副教授从思想意蕴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出发,对影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聚焦六个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只是生存困境更是诗意精神;频繁使用的蒙太奇,加上的有意为之的色彩和音乐使用,这些摒弃传统纪录片的做法丰富了作品的诗意魅力。他评价《我的诗篇》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对于丰富整个纪录片电影语言和和电影语法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有十位同学参与了交流,分享了他们的微影评。秦晓宇导演被问及为何用精美的画面来表现疾苦的生活,他回应道:粗粝是他们生活本身的质感和真实性,唯美是生活之外的,诗性的,尊严的表达。

在沙龙结束之际,每位嘉宾应要求为本次活动留下了一句话。小海引用了陈年喜的诗句“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陈家坪肯定了影片“无比沉静的精神世界。”张慧瑜在活动中感受到“我们的生活还是有诗意的。”秦晓宇再次点出影片的中心“以血肉有情之诗,为中国当代立言。”李道新表示“诗歌从是异己世界里获取尊严的方式”。柯雷感叹“任何人都不可能有诗歌的拥有权。”刘强期待看到更多“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能够在这样电影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作品。陈旭光最后总结道:“从被遮蔽的群体到“我”的独立个体,然后从独体的个体到更开阔的群体,诗性精神跨界飞翔。”

本次沙龙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