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首页 学者观点

学者观点

【南方日报】向勇:展望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时间:2018-05-03 阅读次数: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同志主编了《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全面回顾和反思了中国文化体改革的全过程。本文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应邀为该书撰写了书评《展望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发表于南方日报2018年2月1日

 

《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是“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丛书”中的一本,书中创造性地以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为视角,史论结合,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全书共十章,每章开篇概括介绍全章内容,在回顾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正文在夹叙夹议之外加有“延伸阅读”等生动材料,具有既提纲挈领又鲜活可读的特色。

 

 带着情感去回顾历史,带着理性去反省过去,是我们典藏传统、记住过往最好的知识态度和价值立场。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同志主编的、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以下简称《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一书正是这样的理论成果:恪尽职守地回顾文化体制改革之旅的历史风云,满怀激情地展望文化自信之路的未来图景。

 

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了新的高度和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毫无疑问,“文化改革”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正是《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的题眼。“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筑牢文化自信之基,是编写本书的主旨,也是本书谋篇布局的主线”,蔡武同志在开篇之初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编写本书的宗旨。

 

在对历史素材的驾驭上,《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的主编及其编写团队具有一种“大文化观”的理论架构和宏观视野。一般来说,文化力包括文化原创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软实力等不同层次。文化原创力表现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和现实文化艺术的勃兴,文化生产力表现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达,文化创新力表现为文化附加值的新兴经济和创意驱动的产业转型,文化软实力表现为对内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同度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本书紧扣文化力发展的四个维度,涵盖了文化作品创作引导、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构建、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文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全书视野开阔,逻辑清晰,史料充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国文化发展四十年的全景式文化地图。我们在阅读《筑牢文化自信之基》时,既可以采取整体式按序阅读的习惯,了解历史全貌;又可以采取主题式分章切入的阅读方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捕捉具体细节。

 

本书专门探讨了文化单位改革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清晰地勾勒了一条从生产主体培育到治理体系构建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在理论上回答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文化行政机构简政放权”等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动因、路径问题。针对本书所提出的改革难题,我们应当做出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了保护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加快推进文化治理的规范化发展和法制化建设就迫在眉睫——面对数字创意领域的新兴文化市场,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加大数据伦理的法律维护;在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要以法律的手段惩戒违反《反垄断法》的市场掌控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等。

 

本书还启发了我们关于文化发展的未来想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文化建设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我们要善于用传统的力量、经验的力量和想象的力量,从历史回望中寻找发展滋养,把握时代机遇的现实脉搏,激发面向未来的创新动能。这本书,力求郑重地告诫我们:反思过去,是为了把握当下、开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