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艺术:2025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即将开幕
时间:2025-08-28
阅读次数:
智能与艺术:2025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Intelligence and Arts: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 Forum of Art Studies
2025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8月29日至8月3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将以“智能与艺术”(Intelligence and Arts)为主题,在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学、文化产业、音乐学、戏剧学、设计学、英文等分论坛以外,今年还增设了一个计算艺术分论坛,由北京大学计算艺术实验室主办,面向世界各地优秀的艺术学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征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不仅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舞台,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并重塑了艺术领域,也改变了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2025北京大学国际艺术学博士生论坛响应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的战略部署,旨在超越围绕人工智能制造的技术奇观与末日寓言的二元叙事,对智能与艺术的复杂关系展开批判性考察和深度对话。
一直以来,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具有技术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所谓“人工智能”。“智能与艺术”,既包含对艺术史中不朽杰作自身所包含的“智力”,也关照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对艺术生产和艺术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艺术中所谓的“AI艺术”并非一个艺术类型,而是一项响亮的提议。我们不仅关注“机器能否创造”这个可能产生误导的问题,更关注AI在艺术生产、传播、接受及理论生产中扮演的积极的代理角色。这要求我们从后艺术史和媒介理论的视角,审视艺术与技术之间固有且纠缠的关系,审视机器智能如何拓展人类的局限。
本次论坛鼓励对当前AI话语及其背后预设进行质疑,特别对狭隘的智能定义展开反思,关于人工智能的理想主义往往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对资本的盲从紧密相连,我们需要揭示和分析AI的底层逻辑与文化盲点,机器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权力结构的表达,需要警惕AI驱动的模拟艺术沦为单纯的伪装或神经极权主义的工具。
AI的崛起无法脱离其更广阔的社会物质条件和伦理维度,这包括AI与人类世危机的复杂关联,它既可能被视为解决气候问题的技术灵药,也可能是对行星思维的一种思想位移。同时,AI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委托表演(delegated performance)与劳动外包(如mTurk的“人机合成智力”)紧密相关,凸显了不公正的劳动实践与人类擦除的风险。
本次论坛作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响应“科技创新年”战略部署的系列活动之一,集中呈现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艺术之关系展开的思考与研究,面向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史、音乐、设计、戏剧等各领域的优秀博士生,立足于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清醒评估,探索智能与艺术之可能性的诸多议题,在人机纠缠的景观中,思考如何重新理解主体性、感知、景观与非人代理,艺术实践如何揭示了AI系统的偏见、不透明性与权力机制,深入反思数据驱动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的平庸与无意义,探索“另一种”可能的智能艺术,重塑艺术所能表达的感知框架与伦理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如何与艺术研究中的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维度相互交织,共同形塑未来的审美体验。
我们寻求富有洞察、概念严谨、观点鲜明的投稿,共同切穿围绕AI的“烟与镜”,在后人类主义的视域下,绘制智能与艺术关系的新图景。
本次活动感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大力支持!
2025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采用线下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各个分论坛采用线下旁听的方式进行,欢迎各位同仁参与。
Can We Code Colors? Blue Memories and Artistic Intelligence
汪悦进(Eugene Wang),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讲席终身教授,执教于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戏剧舞蹈媒介(TDM)系、宗教研究、考古、中亚等系科。著述广泛,涉及艺术史、电影史、艺术认知、视觉文化研究等多领域。任《佛教百科全书》(麦克米伦2004)的艺术史主编。曾获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奖、美国专业学会(ACLS)的莱斯康姆奖。主持“数字犍陀罗”(Digital Gandhara)等大型科研项目两次获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前沿学术研究奖”(Dean’s Competitive Fund for Promising Scholarship)。其“心灵石窟”(Mind in the Cave)研发项目曾获哈佛大学国际研究所(Global Institute)年度大奖。专著《绘塑法华经:中国中古视觉文化》获日本2006年度坂本日深学术赏。他创建的哈佛大学认知美学媒体实验室(Harvard CAMLab)为世界首家文科实验室,探索转化历史文化记忆为现代多媒体验途径。2024年由汪教授策展和他团队设计制作的大型体验装置《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荣获2025年德国iF设计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奖。与段晓明、吕晨晨合编的《生命时空:马王堆汉墓新论》(上海书画2025)最近问世,反响热烈。CAMLab 设计制作的体验装置展《吉光片羽:古代文明的混合媒介》(Feathered Iridescence: Mixed Media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与大型佛教艺术装置展《开悟之途》将于明年推出。
生成式AI的来临,使一个久被搁置封尘的问题再度浮出水面:什么是艺术?这问题如今愈显迫切,是因为它与另一个叩问紧密相连:AI生成图像算不算艺术?由此引出一串追问:人工智能是否涵摄另一种“AI”——“艺术智能”(Artistic Intelligence)?而“艺术智能”又是指什么?演讲将从一件获国际大奖的AI图像谈起:它何以打动评委?背后运作的机制为何?文化记忆是否参与了判断?由此进入核心议题:我们以为我们熟悉的“蓝”。蓝色如何凝聚并锚定我们的文化历史记忆并被升华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如何将种种“蓝色记忆”加以“编程”,从而“生成”艺术?
The onslaught of AI has revived a vexed question long shelved: what is art? It feels urgent now because it underpins a related, pressing question: are AI-generated images “art”?This triggers a tangle of issues.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umbrella for another “AI”—“artistic intelligence”? What, precisely, is “artistic intelligence”? Our point of departure is an AI-generated image that won a top prize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hat is it about this work that captured the jury’s imagination? By what mechanism? Did cultural historical memories shape the decision? We then turn to the talk’s core. How does the color blue congeal, anchor, and sublimate cultural-historical memory? How do artists “program” varieties of blue memory to “generate” art?